近日,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大数据健康科学系李文渊研究员团队开展了一项重要研究,相关成果近期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J Prev Alzheimers Dis》。该研究旨在揭示晚年认知轨迹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复杂关联,并进一步明确与认知能力下降相关的风险因素。
研究背景:
全球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认知衰退及其相关健康问题正成为公共卫生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据估计,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中已有1507万人患有痴呆症,且这一数字预计每隔五年将翻一番。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深入探究认知衰退的轨迹及其与死亡风险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自1998年在中国23个省866个县市开展的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纵向研究(CLHLS),纳入了三个连续但不重叠的队列共7082名65岁及以上的参与者,使用中文版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对参与者认知状态进行长达6年的评估。随后,对这些参与者进行了中位随访2.89年(IQR:1.38-3.12)的追踪,以获取他们的生存状态和死亡日期。
在数据分析方面,研究团队采用了基于组的轨迹建模(GBTM),根据参与者的纵向认知数据将其划分为不同的认知轨迹组。同时,收集了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生活方式因素和慢性病史在内的一系列基线协变量,以探讨这些因素对认知轨迹及死亡风险的影响。此外,研究还引入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饮酒、锻炼等因素与认知轨迹的交互项,进一步揭示二者之间的交互效应。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参与者被划分为三个不同的认知轨迹组(Figure 1):最低认知下降组(minimal decline),表现出相对稳定的认知功能;中度认知下降组(moderate decline),表现出中度认知衰退的趋势;而快速认知下降组(rapid decline),则表现出快速的认知衰退。进一步分析表明,年龄较大、女性、基线认知功能较差以及社会参与度较低的人群更容易属于认知下降较快的群体。
此外,研究揭示出认知衰退速度与死亡率之间存在单调且正向的关联(Table 2),即认知能力下降得越快,死亡率越高。
这一关联在不同年龄和BMI组别中存在显著差异(Figure 2),尤其在65-79岁和超重人群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些发现强调了对老年人群进行更有效认知功能监测的重要性,为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